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三二章 分道扬镳
    至于北方情况如何?


    自从大元主力、扩廓军在太原挫败后,便遁入陕、甘一带,休养生息。


    元帝多次下诏入卫上都,不是不理,便是找不到人。


    而关中四将,也被大明军攻伐地四处逃窜,只好下诏其他小势力入卫,暂时撑住局面。


    大元至正二十九(洪武二)年春正月


    庚子,诸王晃火帖木儿将兵入卫,封晃火帖木儿为威定王。


    甲辰,命也速率所部屯全宁州,为上都屏蔽。(元史)


    ………


    大元的威定王晃火帖木儿,以及每战非降必败的右丞相也速,都被下诏守卫上都。


    而原关中四将: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情况又如何呢?


    先前冯胜(冯宗异)率军入潼关前,四将得知连强悍的扩廓军,其亲弟脱因帖木儿在洛水之滨都战败溃逃,关中四将便先由潼关“自行撤军”,说难听些便是“四处窜逃”。


    李思齐遁至自己老巢凤翔(古雍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张思道等人则遁入老巢庆阳(古庆州,今甘肃省东南角的庆阳市)。


    三月


    关中四将自潼关遁走,大明军北上直捣元都,又攻下太原,绕了一圈,四将仍是不敢回来,关中依旧放大空。


    于是徐达大军自太原南下,兵至奉元(西安)城外,便有千余父老相迎,命轻骑直捣奉元城内,抓捕大元遗臣,随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而这种收编纳降的工作,当然由大将军来办,副将军常遇春所属军队,则转攻至凤翔,李思齐的老巢。


    不过李思齐早就得到消息,号称还不是与大明军(常遇春)“正面对决”的时机,已先率所部十余万人,“西驻”临洮(陇西郡、今甘肃省定西市),常遇春遂勒兵入凤翔城。


    所以截至目前,除了一些未降,以及假降又叛的县城,派个指挥或千户,便可很快地平定外,关中征伐都算顺利,大明的征虏大军,便在凤翔大会师。


    ………


    南京应天府、建康城,后宫


    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两人在坤宁宫中,正为皇太子朱目标婚事,闹得不愉快;此事早在先前鄱阳湖大战回来时,两人便已闹得不愉快,如今虽然已贵为皇帝、皇后,至今仍是不愉快。


    朱元璋早先还是“吴王”时,便答应超级先锋将,实际上也是功劳最大的大将、常遇春,同意皇太子朱标娶其长女。


    也因此,常遇春是


    真正地在为朱元璋“卖命”!


    说清楚些,是在为大明朝“卖命”,说更清楚些,在为自己的女儿、为自己的“后代子孙”们,真正在卖命啊!


    不过此婚事,当时已是正房的马氏,便一直不同意,马氏就这么一个亲生宝贝儿子,其他的皇子只是挂名而已;所以此番,又为了此事闹得不愉快,两人各自生着闷气。


    这时内官上报,浙江行省平章政事李文忠奉旨入见。朱元璋道:“让他进来。”


    马皇后正生着闷气,道:“你找保儿(李文忠小名)来做什么?”


    朱元璋道:“来跟你辞行啊!他也是妳带大的,我要派他去塞北出征。”


    马皇后道:“北方?你不是说派了徐达和常遇春去了,为什么还要保儿去?”


    朱元璋道:“他们两人合不来,我要调开他们,所以要保儿去看着遇春。”


    马皇后道:“哼!常家的人可脾气大的呢?”意指常家的女儿脾气也像他爹一样大。


    李文忠刚好踏进坤宁宫,也不管听到了什么,赶紧按“觐见礼”先行礼。


    朱元璋道:“平身,好了保儿,私下也就不用这么多礼数,问候一下你舅妈!”


    李文忠接着又要按“晋见皇后礼”来行礼一番,倒被马皇后给止住了。


    马皇后道:“好了好了,都是你舅父,没事搞出这么多繁文缛节。”


    朱元璋得意地道:“就是要这些“繁文缛节”,让外头的那些武将们懂得规矩。”


    马皇后道:“最好先让你那常大将军,懂得这些规矩!”


    李文忠在旁听了,心想常遇春将军战功彪炳,不过却是豪迈果敢,要他也行这些礼节?唉!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朱元璋道:“他虽然不拘小节,但确实为我、为大明朝尽心尽力!”


    又道:“唉!妳不要因为我要标儿娶他女儿,就对他这么不满。”


    马皇后道:“我可没同意这门亲事,我正打算帮标儿另找个太子妃呢?”


    朱元璋此时可真的生气了,道:“妳!真是不可理喻!”说完便往门外走去。


    突然想到北征的事情还没交代,便道:“文忠,你跟我来…”。


    ………


    四月初二、丙寅日


    已会师凤翔十多天的征虏大军,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对战,所以进度都符合刘基当初的谋略;大将军徐达可不想多事,正等着朝廷接下来的诏令。


    不过


    每日一早的军务会议,倒是已经先吵起来了,吵什么?


    吵着要先攻打“西奔”临洮的李思齐?还是先攻打“龟缩”庆阳的张思道?


    常遇春阵营认为李思齐虽是宿将,但胆小怕事,不去犯他,暂且不会有动作,先不用去理会;而庆阳比较近,而且张思道等都是些刁将,应该先行攻打才是。


    而徐达阵营则认为,庆阳城坚池深,不容易攻打下来,应该先攻打临洮的李思齐后,再全力来围攻庆阳。


    此时皇帝诏令终于到了


    “上遣使,即军中命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赴北平…取迤北余寇。”


    常遇春看了诏令,可高兴得很,终于不用跟这乖乖牌大将军一起作战了。


    我们这位徐大将军,不知道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打个仗还要等那天边的皇帝下命令?绑手绑脚的怎么作战?


    即日,常遇春便率所部,赶赴北平征讨那迤北的“余寇”。


    余寇?北平府的北边,可是大元朝的中书省“右丞相”也速、受封“威定王”的亲王晃火帖木儿,还有占据着东北的“辽阳行省丞相”、皇亲纳哈出,甚至再北边的,更是大元朝的“皇帝”…


    用“余寇”两字,也太损人了吧!应该是后来“修订”明太祖实录时,才改的用词。


    总之,年纪大了徐达两岁的常遇春,憋了这许多年,此次可终于逮到机会,自行领军作战了,两人也就从此“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