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网 > 网游小说 > 飘在大唐 > 第230章 洛阳宫(3)
    “别忘了执失思力也是突厥人。”杨悦突然笑道。


    执失思力是唐将,但也是突厥人,用突厥人防突厥人,听上去似乎十分荒唐。


    殿中诸臣已不由地同声而笑。


    然而,这笑声却是另一种意思。


    执失思力的确是突厥人,但他更是唐将!


    中国历代皇帝,如果数谁真正没有胡汉之分,一个应该是胡人北魏孝文帝,另一个则是李世民。


    自东突厥归唐以来,突厥可汗、酋长封为唐将者过百人,几乎占了唐廷武将的三分之一强。大内禁卫亦不知有多少“胡人”。


    这些人不只家在长安,甚至妻女已是唐人。这个执失思力便是很好的例子,他的妻子是李渊的女儿九江公主。


    如若说执失思力会背叛唐廷,简直比“用突厥人防突厥人”的思法,还要荒唐可笑。


    所以,杨悦此言,明面上虽然貌似在提醒大家,李世民是在用执失思力这个突厥人出防突厥人十分可笑。实则却正好用无人不知的事实,提醒众人:东突厥已完全融入大唐,根本不可能反对唐廷。


    李世民转头看向杨悦,眼中透出赞许的目光。


    果然,一阵大笑之后,没有人再提突厥可能南下之事。


    突厥人已是唐民,真正来自北疆的威胁不再是突厥人,而是薛延陀。事实上归附的突厥民众横在薛延陀与大唐之间,反而起着缓冲带的作用。


    “既使突厥人没有异心。但薛延陀反复无常,这些年一直与我大唐纷争不断,圣上此次东征高丽,只怕薛延陀会乘虚而入。”褚遂良沉吟片刻言道。


    李世民摇了摇头,大笑道:“如今夷男(薛延陀的可汗)老病,其子拔灼性格暴戾,难成气候。前年薛延陀又被李世绩几千兵马杀得大败,必然不敢再起兵峰。”


    “然而不自量力者往往也有,如若薛延陀当真前来。圣上身在辽东。只怕不能兼顾。”褚遂良坚持说道。


    “执失思力在夏州驻防,非为突厥而是等待薛延陀。朕量夷男没有胆量前来!若他前来,有执失思力在夏州,可保万无一失。朕已让人传话给夷男:‘朕父子前往高丽征讨,他若有胆窥视中原,径直来取!’”


    李世民气若山河,威风凛凛。断言之声如金玉裂帛。顿时令人心头大震,血脉为之愤张,激情为之高亢。又如一枚定心丸,令人为之折服。


    杨悦已是不自禁地击掌大赞。心神为之一振,暗叹一句,英雄的魅力大概正在于斯!


    李世民不只有英雄的气概。更重要的是他的威风建立在英明分析与决策之上,而非空口英雄!


    殿中诸臣也无不为之神醉。


    一时间,竟然没人再出言劝阻出征之事。


    想了许久,长孙无忌才又说道:“圣上出征,中宫空虚,臣担心会有玄感之祸”


    “司徒此言差矣。虽然隋时炀帝出征,有玄感之乱,但汉高祖出征。不也有萧何安定后方。令天子无后顾之忧?”


    这一次,不待李世民出言反驳。杨悦已不由自主的代为辩论,


    “圣上之所以为成为今日天子,不只是圣上自己的意愿,更是大家的选择。大家拥戴圣上,是因为圣上的英明才干千古难遇。试想当今天下,有谁能比圣上更适合皇帝这个位子。今日,圣上与众臣共同创造的贞观之治,必将成就一段‘圣君贤臣’的千古佳话,成为千古表率!


    大家知道,龙华大会上,我曾不顾一切地救圣上。然而,我肯为圣上牺牲,不是因为‘忠’,也不是因为‘情’,只因为圣上是值得我舍命的英雄。这段历史上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圣上。我相信只要懂得圣上历史价值的人,定然会跟我一样,肯为圣上不惜牺牲自己!更不会做出令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之事。


    若谁会不自量力地反对圣上,不过是如候君集等人一般,在历史上再多填加一个跳梁小丑而已!”


    杨悦情不自禁地站在历史高度,侃侃而谈。


    虽然不是激昂高呼,却极具感染力,感染着第一个人,也敲打着每一个人。


    长孙无忌看着杨悦,心中一阵翻腾。杨悦所说不错。他之所以一直追随李世民,除去因为妹子的关系,更因为李世民与他义气相投,认为李世民才是天下英主。


    不只是他,这座中的群臣,那一个不是?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手下大将,刘武周对他不可谓不看重,然而自归于李世民帐下,一直忠于李世民。


    李靖本是隋室旧民,李渊父子晋阳起兵之时,李靖还曾想到扬州报信,没想到反落入李渊手中。是李世民在紧要关头救下他,从此以后成为唐将,成为一代军神,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战将。


    房玄龄更是,他原本中了隋代的进士,却不肯在隋时出仕。反而在李氏父子起兵后,主动掖李世民军门,选定李世民,从此在李世民府中做幕僚,呕心沥血几十年


    这朝中群臣,一半以上原是李世民的仇敌的臣民,却作了李世民的朝臣。


    良禽择木而适,儒家的经典如此,儒家的精神如此。


    正如杨悦所说,众臣选择了李世民,李世民带动这个集团,共同缔造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人渐渐由年少步入中年,或者由中年步入老年,随着官职的越来越高,有些人几乎忘记了自己追随李世民的初衷,为了各自的小集团利益开始勾心斗角


    没有人不明白,贞观年间,所有的精英人物都在朝中,如若真有人造反,至少要与朝臣勾结。


    而这些朝臣有谁真想要做一个“跳梁小丑”么?!


    渐渐地,殿中安静下来,静得出奇,静得几乎能听到每一个人的心跳。


    众臣静静聆听,或反省,或深深为之感染。或为之激动。或为之振奋。


    却再也无人表示异议。


    稍滞片刻,殿中渐渐响起一片掌声。


    “诸卿即无异议,明日朕正式下诏,亲征高丽!”李世民微眯双眼,看向杨悦,眼中闪出道道火花。


    然而在那火花之后,却又闪动着一丝失落。


    虽然杨悦是在劝说诸臣。却也趁机说出了一件事儿,她肯为李世民牺牲,非关男女之情!


    而这却并非李世民所希望的,他宁可在杨悦心中有他,而不是仅仅因为敬仰他是一位英雄.


    夜色已深,在清明的月光下。九洲池中仙岛上依然灯火明亮。瑶光殿中依然一片杯盏交错,欢声笑语。


    洛阳宫上禁的时间早已过去。众朝臣却并未散去,竟在这九洲池中通宵宴饮。大部分人脸颊红润,早已醉眼相对醉眼,不知所云。


    殿内到处都飘荡着酒气。


    杨悦也有了七八分醉意,被酒气熏得头晕脑涨。悄悄地退出了大殿,沿着池边小径,脚下飘乎着慢步。


    突然。一阵乐声自她前面的一片太湖石堆中传出。


    洞箫!


    杨悦听出那是洞箫的乐声。脚下已不自主地向声音所发之处走去。


    她的“父亲”李二郎善奏箫,李愔善奏箫.洞箫似乎跟她特别有缘。


    走近湖石。果然看到有一个身影面水而立,正在月光下静静吹奏。


    不对,是在月光上面静静吹奏。


    水面上一轮清明的圆月,正荡漾在那人的脚下,如在水中,又如在天上.


    “一片箫声吹月落,随风坠入水中天。”面对如此美景,杨悦禁不住吟出一句诗来。


    吹奏洞箫之人听到声音,回过头来,看到是杨悦,似乎吃了一吓,急忙调头而去。


    尽管月光分明,杨悦朦胧着醉眼却并未看清那人是谁。只依稀认出是个男子。见他匆匆而去,不由摇头叹息,一片美景,显然反被她吓跑了。


    突然,一阵风吹来,带着化去的雪的寒气,杨悦不由打了一个冷颤,这才想起自己从殿中出来时,忘记了穿上裘皮大氅。虽然穿了冬衣,却如何奈得这冬日的寒冷。


    杨悦回身又向殿中走去,没走几步,却发现一头撞到了一人怀里。定睛看时,见是李世民正笑吟吟地看着她,心下不由大惊,立时酒醒了一半。


    “朕听到有人在此做诗,想来定然是你,果然不错。”李世民扶了一把,杨悦才站稳了身形。见到杨悦双手冰冷,李世民干脆趁机握在手中。


    杨悦不由暗暗叫苦。


    这儿离瑶光殿有一段距离,知道李世民定是见自己出来,也跟了来,才会听到自己做诗。而非听到有人做诗才跟过来看。


    “刚才听到这儿有箫声,因而过来看看。”杨悦笑了笑,环顾左右,悄悄地把手从李世民的大手中抽了出来,尽量让自己做得十分自然。


    然而,不待杨悦完全抽出,李世民突然反手一抓,将杨悦的双手抓得更紧,紧盯着她的双眼说道:“难道卿对朕真的一点情意都没有?”


    杨悦心中咯噔一下,涨红了脸,大急道:“臣对圣上只有”


    “不忙,”突然,李世民又放开了杨悦的手,略有些紧张地说道,“朕知道你的‘情爱理论’,也绝不会勉强你。你不必急着回答朕。朕给你足够的时间,好好想一想,等朕从辽东回来,你再告诉朕不迟。”


    杨悦望向李世民,想立时拒绝,忽然觉得有点说不出口。


    突觉到这个场面似乎十分滑稽。有点像出征之前男女送别的对话。


    在后世的电视、电影中常看到女子送男子出征的场面,无不情意绵绵。只可惜李世民找她是找错了对象。


    杨悦抬起头看了看李世民,眼中闪过一道不忍。怎么说李世民也是即将出征之人,这一去不知“死活”。尽管杨悦知道李世民必然不会有事儿,但李世民自己并不知道。若是这个时候给他“打击”,是否是有点太残忍?


    “臣定会仔细考虑。”杨悦顿了顿,沉吟片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