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网 > 网游小说 > 飘在大唐 > 第136章 理想国
    “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礼记.礼运》(子曰)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燕德妃读古文,句读清晰,声色俱佳。


    嘉侧殿中,燕德妃正在给杨悦讲《礼记》,今日讲得是《礼记》中的《礼运》一篇。


    杨悦与徐充容坐在一旁,静静听燕德妃讲解。学习三人组到是十分的默契。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杨悦面前的《礼记》翻开到第九篇。燕德妃为她讲的是“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大戴礼记”原本八十五篇,但到唐代已佚失许多,只剩下三十九篇,因而唐代“九经”用戴圣的《礼记》,即“小戴礼记”。与《左传》一样,《礼记》也是唐代“九经”中的大经。


    听着燕德妃讲念,看着这段“大同”,杨悦突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历史真爱给人开玩笑。


    孔夫子描述的这个“大同”时代,没有恶人,道德高尚,各尽其力,各有所归,天下为公。


    她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什么?一直以来,她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不过似乎跟这个“大同”有些相通,也是要“天下为公”。也是要有高度的道德。


    另外还有一个“乌托邦”,也认为“私有财产是万恶之源”。孔夫子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即隐,天下为私”,私是“大道之不行”的结果,二者很有共识。


    “托马斯(《乌托邦》的作者)等人不是学习了孔夫子的‘大同’理想吧。”杨悦心中暗呼一声。


    不过当然不是,西方文化有自己的传承。“乌托邦”向来被认为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延续


    燕德妃看到杨悦一面沉思一面微笑。不由纳闷地问道:“你笑什么?”


    杨悦吓了一跳,她心中想的东西当然不能说出来。想了想,笑着说道:“我在想,孔夫子的‘大同’能不能实现。”


    燕德妃停下来认真的想了一会儿,说道:“似乎不太可能。”


    “为什么?”杨悦见她如此说,反而有点惊诧。因为在她心中这个“大同”时代,似乎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虽然飘渺了点,但做为一个儒生,不信奉这个理想,有点说不通。


    “孔夫子不是说‘上古三代’之时,曾经出现过这种理想社会?三代之时不是儒家津津乐道的现实么?”杨悦又问道。


    “三代之时,民少。思想纯朴。因而尧舜出,而天下大治。如今天下百姓有三百万户,其是一个尧舜而能顾及到天下所有人?”


    杨悦不由点头说道:“上古之时,人民刚从动物时代而来,独自一人无法生活,生存需要相互协作,因而具有高度的集体协作精神,其时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在一起而矣。”


    徐充容一向不喜好说话。听了二人议论,也不自主的点头笑道:“如孔夫子所上古先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确有点像是‘动物’。”


    燕德妃向杨悦说道:“你一向将人称作从‘动物’而来,到是与那个‘长安公子’的理论,十分相似。那个长安公子何许人也,听说你与他相熟?”


    杨悦笑了笑,没有回答。


    燕德妃却不依不挠,笑道:“听说你不肯嫁给吴王,莫不是因为这个‘长安公子’吧。”


    杨悦听了,差点笑喷,忍不住大笑起来,连连摇头。看了看徐充容,徐充容面上也露出感到十分滑稽的笑意,似是知道杨悦便是长安公子一般,想到先前她暗中帮助自己,心下暗暗纳闷。


    燕德妃还要相问,徐充容却笑着解围道:“难怪孔夫子又提出‘小康’,大概自己也认为‘大同’的理想不好实现。”


    杨悦看了看她,心下更是纳闷。笑道:“孔夫子到是个十分面对现实的人,不喜欢闭着眼睛瞎琢磨。”


    杨悦说话有趣,引得二人笑了起来。


    燕德妃谈兴大浓,到是一时忘记了追问长安公子之事。接着说道:


    “的确如此,孔夫子认为‘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因而又提出了‘大人世及以为礼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杨悦不由暗暗点头:这个“小康”的理想显然更近于现实。讲求“刑仁讲让”,讲求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这样的“君子”来执政。如果不是这样的君子,便要让“在执者去”,大家会把他看成灾“殃”。追求的是一种“圣君贤臣”执政的“治世”理想。


    如果拿此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追求的“正义”之国,寄希望于“哲学家执政”,也是一种“贤人”政治。


    二者到是有不少的相通之处。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自由的古希腊城邦进入衰微时期。孔夫子的“小康”是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公元前五、六世纪。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出现,而在中国,孔夫子的小康社会,似是一直时而出现。(理想国也是阶级社会,明确划分了执政者、武士、平民三个阶级。)


    特别是这个贞观时代,不正是儒家所希望的“圣君贤臣”的时代,不正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这个时代还不太“理想”。


    然而,这终归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或许这个‘大同’时代,并非完全不能实现。”杨悦边想边说道。“或者不能完全达到‘大同时代’,但至少可以比‘小康时代’要好些。”


    燕德妃与徐充容相视而笑,望着杨悦,知道她又要奇谈怪论。


    “比如这个奴隶制度应该改进。可以达到人人平等”杨悦继续说道。


    “不过。这个似乎不大可能。”燕德妃摇头说道。


    “也许‘德治’不能,但通过‘法治’能达到。”杨悦想到后世注重“法”治,与这个时代的“德治”,正好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法治?”燕德妃的头摇得更大了,“圣上曾经说过‘德治为本,法治为用’。治理国家怎能舍本逐末,不用德治。而只用法治?”


    “舍本逐末?法治如何是舍本逐末?”杨悦大大地不以为然,立时反驳道,“战国之时,秦国以法治国,终于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岂非最好的例子,以法治国才会更加强大。”


    杨悦十分想用后世的“法”治例子,可惜不能。只好用古代的例子说事儿。


    “暴秦?”这次不只燕德妃,连徐充容也大大地摇起头来。


    “秦以酷刑暴民,实在是不足取。因而秦传二世而失天下”


    “前隋不也只传二世,岂是国为‘法治’的缘故?”杨悦不服气地说道,“何况秦始皇统一全国,建郡县。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至今不也还在沿用这种管理模式,难道说不是秦皇之功?”


    燕德妃与徐充容一时无言相对。


    “而且。秦皇之功又岂是只此一个。比如统一文字,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杨悦这样说或许二人不太了解。但杨悦知道,在这个大陆的另一端,曾经一度与中国的战国时代相似,但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与语言,而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甚至中世纪的德国,直到德语形成之后,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燕德妃与徐充容更加面面相觑,心中暗呼杨悦所说不对,但却无以辩驳。目瞪口呆地望着杨悦侃侃而谈。


    其实杨悦的谈论早已偷换了概念,燕德妃与徐充容这两个古代美女,向以“纳言”为标准,那像杨悦这般“巧言令色”。


    杨悦见二人哑口无言,正在自得。


    却听一个声音大笑着走进来:“你刚才所说,虽然有些道理。但并非说明只用法治便能使天下大治。”


    三人转头去看,见是李世民。


    “圣上。”燕德妃与徐充容起身行礼,齐声叫道。


    杨悦起身行礼,说道:“何以见得?”


    “答案便在这篇《礼运》之中。”李世民笑着坐下来,拿过杨悦面前的《礼记》,翻到《礼运》的中篇,说道,“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刑肃而俗敝是谓疵国?”


    “如同治水一般,鲧用淹法,四面堵水而四处有决堤之险。禹用导法,顺流而下终使水大治。‘德治’便如用顺导之法,而‘法治’则不过是土淹。只用重刑,而不以德、礼教化民众,民俗混乱不堪,即使将天下之民全部刑之以法,也未必大治。”李世民说道。


    “疵国?!!!”


    杨悦轰的一声,一下被某种东西击溃,有点眼冒金星的感觉,感觉头脑里只剩两个大字“疵国”,而且越来越大,占满了她的整个脑海。


    原来是疵国。


    中国人向来只看到西方的“法治”精神,而忽略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另一精神源渊“基督精神”。而这个“基督”精神不正是西方的“道德”源泉?!是“德治”精神?!


    而中国人的道德在哪里?


    完全斩断了道德根源的中国人的“人道”在哪里?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做人原则,一个任何人随时都有可能变成恶人的时代


    “德治是根本,法治是用来惩治不能教化的‘恶’人而矣。”李世民继续说道,“并非说法治不用,而是根本上要德治,要将‘恶人’减到最少。很简单的道理:譬如放羊,如果放的是羊,自然好管理。如果放的是一群狼,如果管理?”


    杨悦不由笑了起来,难怪有儒家是“统治者”的工具的论调。


    然而,当传统的道德与秩序,被全部指责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时,“恍然大悟”后的人们又在被谁愚弄?


    人们总是习惯于自以为是的自愚。


    如果不是自愚,为什么破除迷信,破除四旧,破除一切道德体系之后。最先恢复的是大弄鬼神之术的佛、道?而一直在开智、拥有教育精神的孔儒,反而仍在受到鄙夷?


    不过,现代人们为什么只顶礼摸拜古希腊先哲,只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而看不到孔圣人的“大同”与“小康”?


    这个时代或许有许多不理想之处,但至少有许多合理之处。


    杨悦突然有点庆兴起来到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如果改造起来,似乎相对更加简单。她有点乐观的如此想。


    至少她的奇谈怪论、狂妄之言,或者会被当作了“偏执”之言,但至少没有被人出来制止。而且,那个激烈反对“八议”的孟利贞,也没有被送进大理寺里。这一点,很值得让人庆幸。


    想到这些,反而让杨悦更加坚定了,改造这个时代的决心。


    “圣上在跟你说话。”徐充容轻轻推了推杨悦的胳膊。


    杨悦才在自己的妄想中苏醒过来。抬头去看李世民,见他似笑非笑的盯着自己,心中莫名的紧张起来。


    ps:(十分抱歉,怕被拍死,所以改了请谅!


    不过中心思想与原来没多大区别,不感兴趣可以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