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网 > 都市小说 > 逆兰(重生) > 第105章
    她也终于能和孩子住在一块了。


    此前沂王担心孩子晚上吵闹,只有白天才让人抱来给她——经常就是他自己,早上他出门前抱来,晚上忙完了公事再过来抱走。


    兰宜虽然极想孩子,可她也得承认,她月子做得好,能缓慢恢复元气,跟沂王这种严格管束的作风脱不了关系。


    不过兰宜从他的形色里感觉出来,他近来的心绪不怎么好了,虽然极力压抑着不想在她跟前表现出来。


    兰宜猜到为何。


    皇帝之前私下跟他流露过,开春后要开选秀。


    现在就是春天了。


    皇帝的念头只怕还没打消,而沂王阻止不了。


    “嘻嘻——”


    两个年岁不大的小丫头嬉笑着跑了进来。


    对于正院来说,有小主子降生的喜悦还未远去,虽然也有人私下议论若是个好,不过沂王光赏钱放了七八回,这就是最明确的表态,赏得下人们比过年还高兴,什么都没空想没空说了,气氛一直欢欢喜喜的。


    见素不轻不重地道“娘娘在这里,你们也需有些规矩。”


    两个小丫头连忙收住脚步行礼。


    兰宜正闲着,随口问她们“笑什么呢?”


    “外面来了好多求亲的人。”


    “吓得护卫们都不敢出门了。”


    小丫头们争着告诉她。


    兰宜道“向谁求亲?”


    “就是向府里的护卫,不知他们打哪里听说的,咱们府里没成婚的护卫多,一下来了好几家老爷,穿绸着缎的,看上去家境不错呢。有的把家里小姐都带来了,孟护卫刚好要出门,差点被一个小姐扑在怀里,吓得他又退回来了。”


    见素十分奇怪,忍不住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兰宜有了联想,她笑意隐去,微微蹙眉“外面是不是有选秀的传闻了?”


    两个小丫头一齐点头。


    一个忙着道“那些老爷可着急嫁女了,嚷着什么彩礼都不要,单赔嫁妆,只要有护卫愿意,明天就成亲,他家出大屋,出奴仆,什么都是现成的。”


    “那他们也不亏,咱们府里的护卫大哥都好厉害呢。”另一个接话。


    兰宜听着,目光往小丫头们的背后望去。


    沂王回来了。


    他今日没进宫,去了宗人府,亲自督促着宗人令将长女记上家谱,等到下次修玉牒时,就可以正式撰写上去了。


    名字沂王之前想了很久,总定不下来,直到兰宜元宵发动生产,他才摒弃那些犹豫。


    很简单明了的一个字,元。


    裴元。


    兰宜对此没有意见,她也觉得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像是注定好的,开阔又朗朗上口。


    比她自己的名字好,陆老爷认识几个字,但没读过书,请了村里的教书先生给她起的,兰心蕙质又宜家宜室。


    寓意很好,就是与她不配,甚至可以说重生后的她一个字也不沾边。


    “选秀的旨意下了?”


    进屋坐定后,她就直接问道,她没管家谱——沂王办这点事不可能办不成。


    沂王回来,正撞上了府门前的闹剧,知道她何出此言,摇头道“还没有。”


    他脸色并不好看,接着道“我劝父皇,清明快到了,要以皇陵祭祖为先,这时下旨,在


    京中弄出太大动静,恐怕惊动先祖。父皇总算听了进去,同意明旨等清明过后再发。不过,朝里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消息散了出去。”


    所以家有适龄女儿又不想送女入宫的人家就赶紧活动起来了。


    兰宜默然片刻“祭祖之后再想想法子罢。”


    “只能如此。”沂王眉头微微松开,想起来道,“父皇说,这次祭祖顺便禀告先祖,立我为储,你身子若能支撑,就一起去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兰宜若能祭拜历代皇家先祖,身份也就自然跟着沂王正位了,这与她是极有好处的。


    兰宜无可无不可,她闷了这么久,也想出门走走,算算时间,离清明还有半个月,她再养一阵,又更结实了,出门应当无碍,便点头“好。”


    作者有话说


    嗯兰宜和王爷一直没将话说开,是因为我觉得那个点没到,强行写有点儿戏,像自己骗自己,(未来)帝王之爱,太重也太轻了,一方面常人难以承受,一方面可能风一吹就散了,这对主角不是从少时相识,成年人的相知,需要一块分量足够的基石。


    我终于找到啦,在下章,也就是完结章~本来想今天一鼓作气的,实在没办法,没有那么多时间。


    第94章


    不论对百姓还是皇家来说, 清明都是极重要的一个节日,值此春和景明之时, 踏青扫墓祭祖, 是家家都免不了的。


    皇家的礼仪更为繁复。


    皇帝已是花甲开外,前几年的皇陵祭祖都是遣官代祭,不过去岁很不太平, 今年储君又有更易, 这都是与江山社稷相关的大事,不可不告与祖宗,皇帝因此决定亲身前往。


    沂王开春后忙的就是这事,要督促太常寺准备祭品,翰林院撰文,确定随扈的王公贵族、文武大臣, 整修沿途道路, 皇陵依京郊北边的天寿山而建,天寿山上的行宫也要布置……极多琐事, 有些皇帝不愿意操心了,都派给了他。


    临行前,兰宜得知, 寿宁侯府也在随行名录上。


    是方太太来看望元姐儿时说的“——我大哥上了书, 说想去拜祭姐姐, 皇上同意了。”


    先皇后去世得早,已先葬入皇陵,不过地宫未曾封闭, 留待皇帝他日同穴合葬。


    方太太话音里颇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大哥这是后悔了, 想向五郎示好。”


    寿宁侯与老寿宁侯立场相悖, 之前熬不住投靠了太子, 没想到太子一败涂地,寿宁侯覆水难收,憋闷了快一年,终于守到这个机会,借着先皇后的名义重新靠了过来。


    方太太说着,又高兴了一点起来,“正好,我也想去拜祭姐姐,到时候咱们一块儿走,有个照应。”


    兰宜听了也觉得不错,道“好——”


    一语未了,她低下头去,因感觉到一股拉扯,一看,是元姐儿在她怀里支楞起了小手,拽住了她衣裳的一个边。


    “呦,小乖乖这劲儿真不小。”


    方太太随之望过去,笑了起来。


    元姐儿快两个月了,她不大吭声,极少哭闹,但变得好动起来,也会笑了,发现大人们看她,黑亮的眼睛睁着,微嘟的小嘴咧开来,露出一个极无邪的笑容来。


    兰宜不由把她抱起来亲了亲。


    幸亏这一趟的祭陵行程只有三日,不然她真舍不得去。元姐儿太小了,没办法带出府,现在京里沂王府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三月初六,浩浩荡荡的祭陵队伍自德胜门出,蜿蜿蜒蜒往九十里外的天寿山而去。


    皇帝出行必然声势浩大,对这样庞大的队伍来说,九十里算是不近的距离了,需要在途中的行宫休整一夜,隔日清早再继续出发。


    兰宜一直与方太太在一处,出发以后,她很少能见到沂王,沂王太忙了,出行前准备得再周全,路途上也难免要遇到点意外,都要他去处置调停。


    她与方太太作伴也很好,方太太把她当做家里晚辈一般,指点她不少事,方太太曾经离京过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自从民乱就回到了京里,而寿宁侯府再平庸,也是侯爵府第,方太太住了一阵子,对于京中势力分布就重新熟悉了起来,正好这次来的高门不少,方太太在车驾里看见认识的,就说与兰宜。


    “这两家你都远着些,打过往五郎后院送人的主意,不过你也别多心,五郎成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闲心理会他们。”


    “周家小子也来了,我与他母亲不错,他之前在昌平剿匪有功,升了两个品级,他母亲十分欢喜。”


    兰宜顺从地听着。


    她其实不那么有兴趣,但有了元姐儿,她与这世间、与沂王好像都有了不一样的牵绊,这牵绊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像一根线,系住了她长久以来飘飘摇摇的魂灵。


    到如今,她才算真正地有点“入世”的感觉了。


    那听一听也无妨。


    正午时分,他们终于赶到了天寿山。


    这时就要开始祭拜历代先祖了,由皇帝居中领头,沂王立在他身后,兰宜不与他在一处,而是随着同来的后妃女眷一起行礼。


    奏礼乐诵祭文,这样的大礼是不能出一点错的,百官都绷紧了弦,直到一个时辰之后,祭礼结束,众人随皇帝入驻天寿山行宫,整个氛围方松快下来。


    天寿山是列祖列宗陵寝之地,风景幽静优美,行宫占地阔大,常年有专门的太监侍卫驻守养护,祭陵队伍会在行宫住上一夜后,再回去。


    兰宜还不宜太过劳累,分到屋所后就不打算出去了,方太太倒有兴致在行宫里逛逛,想想又忍下了“还是等五郎回来吧。”


    山里天色暗得早,等着等着,暮色就降下来了。


    随行的官员此时都没什么事了,沂王却还闲不下来,他要亲自巡视行宫守卫,及查视明早出发时的行程是否妥当。


    “亏得五郎能干——”


    方太太正感叹,外面通传有人来寻,却是寿宁侯打发了人来,请方太太过去一趟,一道用个晚饭。


    方太太犹豫了一会,她一路上都未和寿宁侯府的人在一处,这时候寿宁侯叫人来请,方太太再恼他糊涂,毕竟是亲哥哥,不能完全将心硬下来。


    和兰宜打了招呼后,她便随着下人去了。


    兰宜继续等待沂王,见素来问她要不要先用膳,兰宜摇了摇头“我还不饿,再等一阵子罢。”


    半个时辰后,沂王若还不回来,她就自己用了。


    她这话说了不一会儿,沂王派窦太监的一个小徒弟回来传了话,让她先吃,他还没忙完,此外另有一事——


    “王爷在侍卫里认出了陈家人,觉得不对劲,请娘娘和方太太多加小心,最好不要出门,若需要办什么,等王爷回来再说。”


    兰宜不解“陈家人?”


    小徒弟解释“就是成妃娘家的侄儿。”


    兰宜一惊。


    她立刻明白了哪里不对劲。


    成妃这时已被打入冷宫了,封号也被褫夺,不在此次出行的后妃行列里,但她的娘家人却在,没跟着一块遭殃——很难理解为是皇帝网开一面。


    太子一家都关到高墙里去了,陈家有什么理由能幸免。


    就算皇帝大度,没去牵连陈家,陈家能逃过一劫就万幸了,又怎么有资格出现在祭陵队伍里。


    这样的随同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地位差一点的都来不了。


    小徒弟机灵地进一步说明“陈家侄儿官职不高,只是个百户,所以王爷之前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