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好孕连连,宿主越发不得闲第37章 三十七


    对于识字的嬷嬷胤禛不太清楚,他一向不管这些。


    书房里伺候的侍女还是林嬷嬷调教的。


    于是胤禛请了林嬷嬷过来,想让她推荐一个合适的送去琼华院。


    是的,送。


    这次派过去教丫头识字的嬷嬷,胤禛打算直接送给钮祜禄氏。


    谁知林嬷嬷听了他的话,沉思片刻,自荐前往琼华院。


    只说,闲来无事,去教教小丫头,打发打发时间。


    胤禛劝不动只得答应,于是原先说要送的人,现在变成了借用。


    好在舒瑶当时并没有听出胤禛说给的意思,对林嬷嬷只是暂住一事没什么想法。


    只要婢女识字的目的达到,过程不重要。


    琼华院西厢房里桌椅、橱柜、木床这些基础家具都有。


    只要铺上被褥,准备喝水的茶具、脸盆、炭盆这些日常用具就可以了。


    舒瑶和林嬷嬷坐着聊天熟悉了一下,又讨论了教学事宜。


    不消半个时辰,西厢房已收拾得妥妥当当。


    泽兰两人就回屋复命,“格格,西厢房收拾好了。”


    “好,你们继续整理这些箱子。”


    舒瑶吩咐完,又对林嬷嬷说道“嬷嬷今日就先歇着吧,我这边还有东西要整理。


    明日我再让丫头来跟你学认字,需要什么东西你说出来我去准备。”


    说到这里,舒瑶顿了一下,心里哀嚎,她又又又又给忘了。


    光想着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宝贝,把其他的事忘在了脑后。


    忘记派人出府买纸笔了,不过现在也还早,派人去还来得及。


    怕自己待会儿忙起来又忘了。


    舒瑶赶紧叫来凌云,“你去问问苏公公,在哪里能买到又好又便宜的纸笔。”


    凌云到京城没几天就进了宫,之后直到半月前才出来。


    根本不知道去哪里买。


    为免他出府跟个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便叫他先去问问懂的人。


    林嬷嬷自荐“格格若是放心,老奴可以带他去买,下回他就晓得了。”


    今日既然不教学,那就随这小子跑一趟。


    放心,有什么不放心的,林嬷嬷是胤禛的人,还能害她不成。


    “嬷嬷能带他出府,是他的福气,凌云,还不谢谢嬷嬷。”


    舒瑶提醒,凌云立即笑道“小的多谢嬷嬷。”


    林嬷嬷将她的包袱放到西厢房,然后带着凌云去正院跟福晋请示。


    舒瑶一边整理书籍字画,一边指挥泽兰和冬青把古玩瓷器摆件摆在多宝阁上。


    没办法,两丫头还不识字,不能按照她的要求将书籍分门别类归置在书架上。


    为了以后找书方便,她只能亲自动手了。


    一本本书被整齐有序地摆在书架上,一些珍贵的竹简也按类别放好。


    偶尔的一番劳动,有种别样的成就感。


    一箱子书上架,也只占了一小半的空间。


    书法画轴都取出来放在书案旁边的画缸里。


    书籍的部分整理完成,其他的就交给三个小丫鬟了。


    她只是个想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一心追求退休养老享受生活的平凡人罢了。


    偶尔的劳动是乐趣,经常劳动就是悲催。


    暂时无事,舒瑶打算将自己的家底银子都数一遍,让心里有个底。


    首先是银票,之前数过,这是家底里占大头的,合计有三千两。


    一锭五两的半箱银锭有三百两,这加起来就有三千三百两了。


    而她的妆台屉子底下那个匣子里还有些散碎银子,是额娘为她准备用来打赏的金银裸子和碎银。


    将装散银的盒子拿出来倒在炕桌上,舒瑶坐在炕上细细数着。


    从大到小有五两的银锭三个,十五两。


    金裸子九个,十八两。


    银裸子二十三个,二十三两。


    二两重的碎银有五个,十两。


    一两的有七个,七两。


    半两的银角有五个,二两五。


    铜板也有一吊,还没拆开,一两。


    所以她的散银合计是七十六两五钱零一千文。


    总资产三千三百七十六两五钱零一千文。


    这时候的换算比例是,一两银子等于十钱,半两银子是五钱,一钱等于一百文,所以一两银子是一千文。


    一千个铜板通常会串起来,称为一吊钱或一贯钱。


    如果是在民间生活,这笔钱够她一个人滋润的过一辈子了。


    民间五口之家一年的嚼用是十五到二十两。


    区别在于十五两是温饱线,只有逢年过节能有肉吃。


    二十两一年的话,能多吃几顿肉多买几匹布。


    也就是说民间普通百姓,一个成年人一年能有五两银子,就够他们吃好穿好了。


    只是大多数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二三两而已,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大差不差。


    她这些银子在皇家是最不值钱的,随手打赏一次,就是百姓一年的生活费。